綜合_議論文寫作思維方法
更新時間:2022-11-17 14:32 > 來源:98作文網 議論文寫作技巧文章摘要:議論文寫作思維方法:綜合蔣念祖[訓練講話] 以上各節(jié)我們介紹了幾種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各個方面,或者把整體的個別特征、個別屬性分出來。綜合則是在思想上把整體的各個部分或各個方面聯系起來,把整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屬性結合起來。
議論文寫作思維方法:綜合
[訓練講話] 以上各節(jié)我們介紹了幾種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各個方面,或者把整體的個別特征、個別屬性分出來。綜合則是在思想上把整體的各個部分或各個方面聯系起來,把整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屬性結合起來。例如,把某種植物分解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等,分別加以研究而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撇開不管,這就是分析。仍然是研究上述某種植物。如果想要了解它的整體性質,那么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只是整體性質的某些表現。在分析這些表現的基礎上,把它們聯系起來,從而得到關于這種植物的整體的認識,得到關于各個部分之間聯系的認識,這就是綜合。 綜合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科學發(fā)展史上,當科學事實或科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需要從更廣的角度和更深的層次上來揭示事物的內在的統(tǒng)一性,這時就會有科學家通觀全局,進行綜合,從而導致重大的科學發(fā)現。比如人類很早就認識到電現象兒磁現象。可是在法拉第等人的工作之前,對于電現象和磁現象的研究一直是彼此隔絕地進行的,直到麥克斯韋方程出現以后,才用數學形式實現了電與磁的綜合。又如門捷列夫根據前人和自己分析研究化學元素的成果,把握了當時已知的各種元素的特性以后,就用綜合的方法,把分析時暫時被割斷的各種元素的內在聯系恢復起來,發(fā)現了著名的元素周期律。這一規(guī)律把各種元素聯結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揭示了各種元素之間的有機聯系。 人們的認識過程是一種從低級到高級的螺旋式上升的運動。這個運動過程就是從綜合到分析,再到新的綜合的周期運動。正如毛澤東同志說:“當我們觀察一咱事物時,第一步的觀察只能看到這件事物的大致輪廓,形成一般概念,好比一個初來延安的人,開始他對延安的認識是一般的、籠統(tǒng)的??墒钱斔麉⒂^了抗大、女大以及延安的各機關學校之后,他采取了第二個步驟,用分析方法把延安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細細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第三步再用綜合法把對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綜合,得出整體的延安。這時他認識的延安就與初來時認識的延安不同……現在他對延安就有了科學的認識和具體的了解。”毛澤東同志的話通俗地說明了人們的認識過程;第一步是從總體出發(fā),看到這種事物的大體輪廓,獲得初步的綜合性的認識。第二步再用分析的方法將事物各部分加以“細細的研究和分析”,獲得更深一步的認識。第三步再用綜合法把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綜合,獲得深刻而又全面的認識。這一綜合性的認識又成為進一步分析的起點。這樣,不斷地由綜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綜合,人們的認識便不斷地深化、發(fā)展。由此可見,綜合和分析有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系;綜合必須以分析為基礎,而分析又必須以綜合為指導。其次可以看到,綜合有著不同的層次,這不同層次的綜合,標志著人們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發(fā)展。在議論文寫作中,綜合和分析同樣是相互為用的。綜合的作用,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初步的綜合,可以作為議論的起點,往往出現在議論文的開頭部分。比如《評潘虹的藝術風格》的開頭是這樣寫的:“一提到潘虹,人們往往要把‘陸文婷’這個名字和她聯系起來。這也許正是潘虹那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觀眾心理留下的烙印吧!”這里所寫的,便是作者對“潘虹的藝術風格”先形成一個總體印象;也是為了給讀者對“潘虹的藝術風格”先形成一個總體印象。接下去,作者便分析了潘虹在《人到中年》和《寒夜》中的表演。而開頭的這一般綜合,正是為下文的分析,為讀者理解下文的分析指示了一個基本的方向。當然,我們說初步的綜合,可以作為議論的起點,出現在議論文的開頭部分,但是并不等于說,出現在開頭部分的綜合,都是初步的綜合。也有些文章,會將全文分析以后所形成的綜合放在開頭的。比如《課外閱讀是否影響學習》,文章開頭便針對生活中人們所存在的偏見,鮮明地提出全文的論點:“正確的課外閱讀非但不影響學習,而且還會促進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边@一個論點,是對全文幾個分論點的綜合。第二,在初步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局部綜合,成為議論文中的分論點。比如《評徐玉蘭的藝術風格》中有一段分析了徐玉蘭在《紅樓夢》中的“哭靈”一段唱:“在‘林妹妹,我來遲了’一句撕心裂肺的哭喊之后,‘金玉良緣將我騙’一句中的‘騙’字,徐玉蘭在演唱時把聲音提到高八度,高音中帶著顫音,充分體現了賈寶玉此時對萬惡的封建禮教所懷的憤恨之情。接下來一段是散板,表現了賈寶玉扶著林黛玉靈位時的懊悔莫及的心情。在‘死不能扶一扶七尺棺’一句后,徐玉蘭又用了一段清板,如泣如訴,字字淚,聲聲悲,訴說了他對林黛玉的深深哀思?!痹诜治龅幕A上,作者作出如下綜合:“整段唱一氣呵成,慢中有快,柔中剛,很好地表現了賈寶玉此時悲憤交加的心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從而也顯示了徐派唱腔的獨特魅力?!边@一綜合,形成了本文中的一個分論點,從一個方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對全文所展開的分析、論述進行系統(tǒng)綜合,形成全文的結論。比如《評潘虹的藝術風格》一文在分析了潘虹在《人到中年》、《寒夜》中的表演后指出,潘虹喜歡演悲劇,她演的悲劇人物使觀眾動情、流淚,但是淚干之后,卻給人以啟發(fā)、深思和前進的勇氣。最后綜合如下:“悲而不頹,平而不凡;含而不露,美而不俗;柔中有剛,剛中見強。這就是潘虹的藝術風格。”這一綜合,是全文的結論。綜合是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決不是分析所形成的局部認識的拼合和累積。綜合應當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它的認識成果應當遠遠超過原有分析而取得的許多局部認識的總和。一般說來,綜合所形成的結論可以包括三種類型。第一,對于事物的性質、關系的認識。比如列寧在認識帝國主義這一現象時,在分析了帝國主義內部所存在的各方面矛盾之后,給帝國主義下了一個完整的定義:“帝國主義是發(fā)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了分割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全世界全部領土分割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边@就是對把帝國主義各方面的特征綜合起來而形成的關于帝國主義的科學定義。據此,我們可以認識帝國主義的根本的性質。吳晗的一篇雜文《人和鬼》,在介紹、分析了幾個關于鬼的故事的基礎上形成綜合,指出:“人氣盛了,鬼氣就衰了;人不怕鬼人了,鬼就怕人了?!边@個結論揭示了人和鬼之間的關系。當然這個“鬼”是一語雙關的。因為作者在結論后面還特地說明:“不但對死鬼該這樣,對活鬼也該這樣?!钡诙?,對事物的評價。對事物的評價往往是在對事物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應該說它更能體現綜合的特點?!睹觳槐芟右伞芬晃?,分析了改革浪潮中那種敢于表現自己的精神,它的實質、它的意義,并且將它與“不表現自己”進行對比,與“風頭主義”、“野心”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作者以一句話結束全文:“我們能不為表現者的表現喝彩么?”這就是對敢于表現自己的改革家們的綜合性的評價。第三,提出某種決策性的見解、主張。應當說,決策性的見解、主張往往包容了對某一事物的認識、評價,因此它的綜合性更強。比如毛澤東同志在《反對自由主義》中的結論提出:“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積極精神,克服消極的自由主義?!边@就是一種決策性主張,這一主張是在分析了自由主義的表現、實質、危害、形成了對自由主義的全面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同時包含了對自由主義的評價。在一些文章中,對事物的認識、評價和決策性主張是交織在一起的。比如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在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對革命的態(tài)度進行了精辟的分析以后,概括地指出:“綜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yè)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边@一段綜合性的結論中,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認識、評價和決策性主張就是交織在一起的。 綜合應當以分析為基礎,但綜合又不應當是分析中所得到的局部性的認識的簡單的相加、湊合。根據這一原則,作為結論的綜合,一方面要做到“水到渠成”、“順乎自然”,而不能讓人感到缺乏基礎,生硬牽強,甚至無中生有,突如其來;另一方面還要力在綜合中形成新的認識,讓讀者從中受到新的啟發(fā)。其次,作為結論的綜合,在表述上力求簡明扼要,力求三言兩語便能畫龍點睛。 [例文評析]
牛頓為什么會犯錯誤?宋子良
自從伽利略制造出可實際應用于科學研究的折射出望遠鏡以后,科學家們一直在設法提高它的放大倍數和質量,但色散(復色光通過棱鏡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如目光通過三棱鏡分解為赤橙黃綠青藍紫光,造成的色差,即因各單色光聚焦點不一致,使成橡模糊與原物不符)的問題,一直未得解決。牛頓也參與了色散的研究,他想,既然色散是由于同一棱鏡對不同頻率的光的折射率不同造成的,那么,如果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可通過不同折射率的透鏡的組合來消除色差。這一設想是合理的,也已被后人的實踐所證明。問題出在牛頓為此設計的實驗上。他在一個注滿了水的玻璃容器里放入一個玻璃棱鏡,以觀測光線通過它們時,折射是否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如果有變化,即可證明水和玻璃的折射率不同,消除色差就有希望。事也湊巧,牛頓選的用于制造棱鏡的玻璃恰好和水的折射不同顏色的光線的,因此望遠鏡的色差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他放棄了研究色差的努力。 類似的事例在科學史上并非絕無僅有,因此總結牛頓的教訓很有必要。首先牛頓對自己的實驗過于自信。當時,科學家盧卡斯也做了類似的實驗,但他選用的制造棱鏡的玻璃與牛頓選用的不同,因而也與水的折射率不同。這樣,他的實驗結論就與牛頓的不同,盧卡斯恰好證明了,通過選用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相重合,消除色差是完全可行的,盧卡斯將自己的實驗結果告訴了牛頓,但牛頓堅信,他自己的實驗沒有不妥的地方,這就使他從一個偶然的原因導致的錯誤一錯到底,直到他死,他都不曾改變自己的看法。其次,牛頓沒有采用反向思維法。既然別人已經提出了反例,牛頓本應該從反例中進行認真思考,找出別人實驗和自己實驗的不同之處,或按照別人的實驗重做一次,就有可能找到問題。因此科學研究常常需要交換一下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牛頓缺乏的正是這一點。第三,牛頓還忽視了實驗的可重復性。如果玻璃和水的折射率是相同的,那么隨意找一塊玻璃鏡和水復合在一起做出的實驗結果都相同,才能證明牛頓是正確的。盧卡斯的實驗已表明,牛頓的實驗很可能是不能重復的,牛頓理應根據實驗的可重復性原理再做一遍。總之,方法和指導思想上的不正確導致過份自信的牛頓犯了錯誤,后人總結了牛頓的教訓,就在方法論上大大前進了一步。 這篇文章分析了牛頓犯錯誤的原因。一是過于自信,二是沒有采用反向思維法,三是忽視了實驗的可重復性。這三點都是在原因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局部綜合,也就是文中的分論點。最后的結論則是在局部綜合的基礎上形成的系統(tǒng)綜合。 [思考和練習] 閱讀《抒情歌曲與革命傳統(tǒng)歌曲》,指出文中哪些部分是綜合,屬于哪一種類型的綜合(見附文)。 附:
談抒情歌曲與革命傳統(tǒng)歌曲李沉簡
對于音樂,我是一個門外漢,從不敢妄加評論。但現在倒忽然心血來潮,想說上幾句。 抒情歌曲,顧名思義,大概是指抒發(fā)感情的歌曲吧!抒發(fā)感情,誰能說它是壞事呢?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既然人人有情,則有情者借歌抒發(fā),當然無可非議。情,有無產階級改天換地的豪情;也有資產階級荒淫頹廢的感情。但感情決非只此二種。試問:李密同他祖母的烏鳥私情,陸游與唐琬的愛情屬于哪個階級?貝多芬無限熱愛大自然的深情又是哪個階級的?可見,感情是多樣的,復雜的。 無產階級革命者也是人,也有感情,而且不僅有壯志鵬舉之情,也有母子相依之情,也有夫妻恩愛之情。由此看來,抒情歌曲只要它為人民所喜愛,只要它抒的不是黃色、低級之情,就不管它是柔軟的,還是剛健的,都是無可指摘的。這本是明明白白的事情,不知為何又有人把“抒情歌曲與革命傳統(tǒng)歌曲”的問題提了出來。在他們看來,似乎抒情歌曲與革命傳統(tǒng)歌曲是完全對立的,好像革命歌曲就不該抒情,抒情歌曲就一定不革命,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眾所周知,革命傳統(tǒng)歌曲是指歷史上那些激發(fā)人們革命情感的歌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抒發(fā)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保衛(wèi)祖國的豪情。鮑狄埃所作的無產階級的戰(zhàn)歌——《國際歌》,抒發(fā)了無產者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永遠革命的戰(zhàn)斗激情。 革命歌曲不僅抒發(fā)豪情,也抒發(fā)離恨憂傷,思鄉(xiāng)憶親之情。長征期間的《十送紅軍》不是廣為傳詠么?《松花江上》不也催人淚下么?可見,為它們以情動人,所以才成為不朽之作,燦爛之章,才得以流傳至今。 以情動人的革命歌曲是感人的,不以情動人的歌曲再革命也只不過是配上了樂譜的口號罷了。十年浩劫中,這類東西想必大家也接觸過許多吧! 總而言之,現在流行的抒情歌曲與革命傳統(tǒng)歌曲并不互相對立,而是相互聯系的。我們認為:抒情歌曲并非一定革命。我們贊成大唱革命的抒情歌曲。我們反對那些下流小曲,但我們也反對毫無音樂性的狂呼。我們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熱情支持抒情歌曲。這樣,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音樂事業(yè)才會蓬勃發(fā)展,我們的文化水平才能提高。